作為一名在國外生活、工作了20年,并在西方教育領域有著深厚經驗與背景的“海歸”,上海西外外國語學校校長林敏尤其關注“海歸”教師的作用。
在林敏看來,“海歸”教師可以為國際化辦學引入“活水”,在校園中形成“鯰魚效應”,這無論對于師生的成長,還是對于校園文化的建設,都將在未來教育的發展過程中,起到愈發重要的作用。
學校要給予“海歸”教師試錯的機會
也許正是因為看到了“海歸”教師的不可替代性,林敏認為,要吸引“海歸”教師加入到學校的人才隊伍之中,首先需要學校用包容的態度面對他們,并給予“海歸”教師試錯的機會。
“許多‘海歸’教師回到國內后,會發現需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適應這里的生活,這不僅是因為文化背景和生活習慣,更在于每當他們提出新穎的想法時,很少會有同事或領導支持他們,時間一長,他們慷慨激昂、意氣風發的狀態便會消失不見,積極性、主觀能動性也會受到打擊,創新精神更是變得乏善可陳。”在林敏看來,當這些“海歸”教師被同化,棱角被磨平,又恢復到原來的模樣,“這是極其可怕的。”所以,學校必須鼓勵、保護這些“海歸”教師的創新精神,讓他們去嘗試、去創造、去追逐理想,從而不斷挖掘、發揮其全方位的潛能,來幫助中國教育打開新格局。
林敏說,只有這樣,“海歸”教師才能為傳統教育注入一道“活水”,使得平靜的湖面產生波瀾,攪動起中西文化的清流,讓它們產生碰撞與激蕩。
“海歸”教師要放下身段,會“接地氣”
如果說學校對于“海歸”教師的寬容、理解和引領,將幫助其更迅速地適應國內校園生活的話,那么林敏認為在這個適應的過程中,“海歸”教師自身,也需要盡快找準定位,以架設起校園內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梁為己任。
林敏坦言,“海歸”教師必須要有謙卑的心態,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的一切,而要堅持中西融合的理念,取其所長,先整合、后融合,而不是簡單相加。“隨著社會的發展,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未來教育發展的大勢所趨,如果沒有出國接受國外教育的經歷,就很難對此有深切的理解和感悟。但這并不意味著‘海歸’教師可以不尊重中國本土的教育方式,不尊重中國的現實國情。”
為此,林敏認為,一名較優的“海歸”教師,必然是一個懂得沉下心、放下身段,懂得取長補短,不被本土教師排斥的人。他既對西方教育有著深層次的理解,接受過一定階段的嚴謹的學術訓練;又能夠用熟練的語言與外教交流,用開放的視野、包容的心態、自由的精神引進、詮釋國際較優課程;此外,他還懂得尊重本土教育資源,了解獨特的校園文化,將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,用“接地氣”的方式傳達給學生。
“重要的是,較優的‘海歸’教師必須是一個知識分子,懂得‘為天地立心,為生民立命,為往圣繼絕學,為萬世開太平’,決不能是一個‘買辦’,他必須是一個會打開胸懷,擁抱世界的雙語人才,不僅有貴族的氣質,也要有平民的意識。”林敏強調。
“鯰魚效應”,讓“海歸”教師有用武之地
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,西外外國語學校始終致力于讓“海歸”教師發揮“鯰魚效應”,在成為本土教師與外教之間紐帶的同時,激發起整支教師團隊的活力和創造力,以達成“人盡其才,用其所長”的目的。
“為此,我們專門打造了行走課程、高爾夫項目、無人機項目、陶笛課程、教育空間站、空中花園、趣藝皮刻、數字媒體藝術、3D打印+VR/AR等內容,為的就是讓每一位‘海歸’教師能夠自下而上地開創自己感興趣的項目,并將自己的特長、優勢與熱情轉化為教育資源,積極投入其中。”
除此之外,林敏告訴記者,前不久學校還成立了教師創新發展基金,幫助教師打造開放平臺,實現創新創業的夢想。“教師可以在上課之余,開設自己的企業,學校將采用股東分籌、眾籌、吸引風投等方式給予教師幫助,讓他們在企業中孵化新課程,實現新創意。”林敏表示。“我們也在尋找機會去美國辦學,打造世界課堂,同時,也要在西外師生10年行走的路上,建起一個個本土教學基地,使我們的教育,既有中國范兒,又有國際風,西外的(海歸)教師們,會成為中西融合國際化教育的生力軍。”



溫馨提示:國際化學校,想了解更多學校信息及招生考試情況,歡迎電話預約咨詢:400-9609-559或點擊【預約看?!?/a>咨詢!
免責聲明: 1. 為方便家長更好的閱讀和理解,該頁面關于學校信息描述可能采用了學校視角,描述中涉及的“我”、“我們”、“我校”等第一人稱指代學校本身。并不代表遠播公司或其觀點;2. 此網頁內容目的在于提供信息參考,來源于網絡公開內容,具體以學校官方發布為主;3. 若素材有侵權或其他問題,請聯系我們:2787266480@qq.com